1、强基计划简介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2020 年共有 36 所试点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
“强基计划”强调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在特定的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招生。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同时,将专业指向性聚焦在了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基计划”更加重视对学生更全面的考查,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考核比例的 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折算,再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此外,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机会被破格录取。
2、强基计划产生的背景
强基计划是伴随着自主招生的落寞而产生的。自主招生是从 2003 年开始全国试点的,从「自主」二字我们可以读出,这种招生形式的初衷呢是给予高校和家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说简单一点就是无论从高校层面还是家长层面,大家都认为单纯以高考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去决定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为什么后来被叫停了呢,其实高校和家长都有原因。因为高校对于优质生源的竞争程度是异常激烈的,这不光体现在北大和清华这样抢状元的学校身上。普通 985、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学校名气不那么大的学校同样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所以参与自主招生的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不断降低审核标准的同时也在增加降分优惠。
另外作为家长而言,受到一些不法机构蛊惑也好,自身望子成龙之心作祟也罢,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助孩子拿到更高人一等的报考条件,所以造假现象频频出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事情在 2018 年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无论从全国报考人数上,还是资格通过人数上,还是获得降分优惠上,但是高考完接着就爆发了河南严重的报考条件造假事件。
所以在 2019 年自主招生简章出来后,我们发现,几乎全部高校把条件全部提高到要求奥赛的省级一等奖。这背后肯定也有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存在,所以自主招生一下子成了家长口中的鸡肋,在此情形背景下,强基计划来了。
所以很多人一开始误认为强基计划其实是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他们都是高考改革中的一种尝试。具体强基计划能走多久,是否会和自主招生一样持续个 10 几年,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3、强基计划适合哪些考生
教育部关于强基计划的政策原文中是这样说的: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所以强基计划招收的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综合素质优秀其实可以理解是在跟「新高考」中提及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相挂钩。
基础学科拔尖从招生专业来看定义在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这几个学科上了。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四个学科还有奥赛可以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历史、哲学和古文字学可能就要看将来这种评定标准如何制定了,但是英语赛事和作文赛事这一类很显然不在考评范围了。
所以说强基计划的重心是培养角度是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一方面更偏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是重点,另一方面有点类似于军校招生,需要长期学习科研,对基础学科、冷门学科没兴趣的慎入,想毕业后赚大钱的慎入。
4、强基计划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强基计划的好处首先肯定是降分录取效果,不过毕竟强基计划高考分数还是占85%,所以降分效果,尤其像清北这种,不会特别的明显。
其次是多一次向上冲击名校的机会,因为强基计划不仅会在所有批次前进行录取,而且如果强基没有走成的话,是完全不会影响后续批次录取的,所以如果认定某所目标校,但是普通批把握又不太大的情况下,不妨考虑强基计划。
当然强基计划也是有他的弊端的,这个是要格外注意的,不然后面会很后悔:
第一就是强基招生专业是有限的,目前来看主要是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数学类、哲学类、历史学类、古文字学类,还有少数核工程、工程力学、基础医学类专业。所以选择了强基计划,就有一定可能性未来一直做这种冷门科研领域,如果你对科研没兴趣,那走了这条路你会很痛苦。
第二是强基计划目前刚开始试点,试点学校其实对这个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之前规划的小班教学、保研直博等政策,可能最后都没有实现。
第三当然是选拔难度高选拔过程麻烦,因为多数高校会在校考阶段安排笔试,同时笔试的难度肯定是要高于高考的(否则就失去了其选拔的意义),因此对于没有接受过专项培养的同学来说,选拔难度还是比较高的。
强基计划是什么意思,适合哪些考生,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1、强基计划简介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2020 年共有 36 所试点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
“强基计划”强调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在特定的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招生。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同时,将专业指向性聚焦在了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基计划”更加重视对学生更全面的考查,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考核比例的 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折算,再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此外,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机会被破格录取。
2、强基计划产生的背景
强基计划是伴随着自主招生的落寞而产生的。自主招生是从 2003 年开始全国试点的,从「自主」二字我们可以读出,这种招生形式的初衷呢是给予高校和家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说简单一点就是无论从高校层面还是家长层面,大家都认为单纯以高考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去决定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为什么后来被叫停了呢,其实高校和家长都有原因。因为高校对于优质生源的竞争程度是异常激烈的,这不光体现在北大和清华这样抢状元的学校身上。普通 985、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学校名气不那么大的学校同样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所以参与自主招生的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不断降低审核标准的同时也在增加降分优惠。
另外作为家长而言,受到一些不法机构蛊惑也好,自身望子成龙之心作祟也罢,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助孩子拿到更高人一等的报考条件,所以造假现象频频出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事情在 2018 年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无论从全国报考人数上,还是资格通过人数上,还是获得降分优惠上,但是高考完接着就爆发了河南严重的报考条件造假事件。
所以在 2019 年自主招生简章出来后,我们发现,几乎全部高校把条件全部提高到要求奥赛的省级一等奖。这背后肯定也有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存在,所以自主招生一下子成了家长口中的鸡肋,在此情形背景下,强基计划来了。
所以很多人一开始误认为强基计划其实是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他们都是高考改革中的一种尝试。具体强基计划能走多久,是否会和自主招生一样持续个 10 几年,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3、强基计划适合哪些考生
教育部关于强基计划的政策原文中是这样说的: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所以强基计划招收的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综合素质优秀其实可以理解是在跟「新高考」中提及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相挂钩。
基础学科拔尖从招生专业来看定义在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这几个学科上了。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四个学科还有奥赛可以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历史、哲学和古文字学可能就要看将来这种评定标准如何制定了,但是英语赛事和作文赛事这一类很显然不在考评范围了。
所以说强基计划的重心是培养角度是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一方面更偏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是重点,另一方面有点类似于军校招生,需要长期学习科研,对基础学科、冷门学科没兴趣的慎入,想毕业后赚大钱的慎入。
4、强基计划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强基计划的好处首先肯定是降分录取效果,不过毕竟强基计划高考分数还是占85%,所以降分效果,尤其像清北这种,不会特别的明显。
其次是多一次向上冲击名校的机会,因为强基计划不仅会在所有批次前进行录取,而且如果强基没有走成的话,是完全不会影响后续批次录取的,所以如果认定某所目标校,但是普通批把握又不太大的情况下,不妨考虑强基计划。
当然强基计划也是有他的弊端的,这个是要格外注意的,不然后面会很后悔:
第一就是强基招生专业是有限的,目前来看主要是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数学类、哲学类、历史学类、古文字学类,还有少数核工程、工程力学、基础医学类专业。所以选择了强基计划,就有一定可能性未来一直做这种冷门科研领域,如果你对科研没兴趣,那走了这条路你会很痛苦。
第二是强基计划目前刚开始试点,试点学校其实对这个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之前规划的小班教学、保研直博等政策,可能最后都没有实现。
第三当然是选拔难度高选拔过程麻烦,因为多数高校会在校考阶段安排笔试,同时笔试的难度肯定是要高于高考的(否则就失去了其选拔的意义),因此对于没有接受过专项培养的同学来说,选拔难度还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