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7 00:00:00 评分

4388 古时的“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为逃避晋献公宠妃俪姬的迫害,流亡异乡。颠沛流离之中,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据说有一天,几天没吃饭的重耳饿昏了过去。追随他的臣子们也饿得东倒西歪,重耳这一昏,他们更像无头苍蝇一般,乱作一团。


随臣中,始终伴随左右的介子推看着昏迷的重耳,狠了狠心,走到小树林里。他撩起衣襟,割下了大腿上的一块肉,忍着剧痛,把肉煮熟了喂给重耳吃。有了充饥的食物,公子重耳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返晋国,登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晋文公。为了感谢那些当年与他患难与共的臣子们,晋文公给狐偃等人加官进爵,并且赏赐大量财物,唯独冷落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想:贵人多忘事,可与之同苦,不能共享富贵啊。于是,他什么也没说,便回乡去了。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走了,十分懊悔,因为他连恩人都给忘记了!醒悟过来的晋文公赶紧派人去请介子推回朝,然而接连派出的几批人,都没能请回介子推。晋文公不甘心,便亲自到介子推家请罪。到了介子推家,只见门以上锁,使内空无一人。询问邻人,才知道介子推早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了。


晋文公想:介子推这是心里有怨气,不想见我啊。我一定得把他找回来,重谢他的救命之恩。想到这,晋文公便带人来到绵山,命官兵搜山寻找恩人。但是,官兵搜遍了全山,也没见介子推的影子。这时有人献策说:“山中除此路之外别无下山之途,我们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那么孝顺,就算他不愿出山,也肯定不忍老母受苦,必会从此路下山来。”晋文公一听,好主意,便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点燃,整个绵山成了一片焦土。等在路口的晋文公一行,直到大火熄灭,也没见有人从山中出来。晋文公下令进山再找,终于有人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已被烧焦的介子推。死前,他还背着自己的老母亲。


看着被烧焦的尸体,晋文公懊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并规定,放火烧山这一天,举国上下禁火默哀,全民只能吃寒食。此后每年的这个时候,晋文公都来介山祭奠介子推。寒食节由此而来,民间也就流传下来寒食节吃寒食、忌烟火的习俗。


寒食节在清明前后,人们很容易混淆两个节日的日期,后来,寒食节渐渐与清明节合并在了一天,寒食节的习俗也就移到了清明节上。寒食节渐渐被人们淡化。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6 “年初一,不吃稀”是春节的一大讲究吗,人们为何忌讳过年吃稀饭?

说起“年初一,不吃稀”,要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讲起。古人认为,“稀”含有“少”、“薄”之意,与贫穷相关;而人们渴望的则是与“稀”相反的“厚”,因为它有“多”、“稠”之意,与富...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7 清明为何被称为鬼节,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起于何时?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这三大鬼节,最为国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9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为什么还有人说是纪念伍子胥呢?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举行龙舟竞技活动。锣鼓喧天,群龙遨游,场面颇为壮观。关于端午佳节的起源,民间有这样几种说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两句诗,道出了端...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90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插艾蒿、剪“艾虎”,这是为什么?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插艾蒿、剪“艾虎”的习俗。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插艾蒿、剪“艾虎”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尤以五月初五这天毒气...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91 中国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这个习俗因何而起?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连,谓之重阳。那么重阳这天,人们登高饮酒,遍插茱萸赏秋菊的习俗是怎...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