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7 00:00:00 评分

4387 清明为何被称为鬼节,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起于何时?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这三大鬼节,最为国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仪推广到了民间,春日祭祖的习俗渐渐形成。


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是上坟扫墓。从古至今,每逢清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派人前往家族墓地,为已故的亲人上供烧纸,给冥府的亲人“送物送钱”。祭奠之余,还要给祖坟填土加固,以免墓地被虫兽盗洞,扰了死者的安宁。由于清明节备受国人重视,便和春节、中秋、端午一起,并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又被人们叫做寒食节。据史料记载,寒食节本在清明的前几天。这一天里,人们要禁火,吃冷食,祭祖。但是并没有文献记载,寒食节上坟的习俗源自何处。唐玄宗曾经下诏说“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当允许,使之永为常式”。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为一天,寒食节上的一些习俗也就迁移到了清明节。白居易曾有诗云“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节承载了两个节日的内涵。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大约在每年阳历4月5日左右。4月里,雨水逐渐增多,万物复苏。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见,此时的气温已经回暖。这一时期,也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古人认为踏青折柳能够防止病毒侵害。清明踏青由此而来,而现代人则把它当成锻炼身体的方式。后来,清明节又增添了折柳、蹴鞠、荡秋千等文娱活动。如今清明节,举家春游,做些户外运动已成为了流行风尚。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5 “除夕不空锅”的习俗流行民间,这种习俗有什么来历?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习俗,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源于何处,但是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没当皇帝之前,终日乞讨为生。作为男儿,朱元璋还能忍受风餐露宿,甚至吃...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6 “年初一,不吃稀”是春节的一大讲究吗,人们为何忌讳过年吃稀饭?

说起“年初一,不吃稀”,要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讲起。古人认为,“稀”含有“少”、“薄”之意,与贫穷相关;而人们渴望的则是与“稀”相反的“厚”,因为它有“多”、“稠”之意,与富...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8 古时的“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为逃避晋献公宠妃俪姬的迫害,流亡异乡。颠沛流离之中,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据说有一天,几天没吃饭的重耳饿昏了过去。追随他的臣子们也饿得东倒西歪,重...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9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为什么还有人说是纪念伍子胥呢?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举行龙舟竞技活动。锣鼓喧天,群龙遨游,场面颇为壮观。关于端午佳节的起源,民间有这样几种说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两句诗,道出了端...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90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插艾蒿、剪“艾虎”,这是为什么?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插艾蒿、剪“艾虎”的习俗。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插艾蒿、剪“艾虎”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尤以五月初五这天毒气...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