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7 00:00:00 评分

4385 “除夕不空锅”的习俗流行民间,这种习俗有什么来历?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习俗,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源于何处,但是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没当皇帝之前,终日乞讨为生。作为男儿,朱元璋还能忍受风餐露宿,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但是他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却受不了这种折磨。眼看年岁已大、身体虚弱还要忍饥挨饿的母亲,朱元璋心里很不是滋味。


又一个农历新年来到了,正是家家团聚欢宴的时节。到处流浪的朱元璋看着日渐消瘦的老母,心里愧疚不已。他四处乞讨,可是大过年的谁会待见要饭的。在街上来来去去几十个来回了,他竟没讨到半粒粮食,一气之下便起了贼念。


趁着夜黑,他连摸了几户人家,但是家家锅里都是空空如也。本就饥饿难耐的朱元璋更加愤怒,抄起人家的锅就走。他想:没饭吃,我总可以拿锅换点粮吧。刚走出几步,朱元璋便觉得这么做有些不妥。虽说自己没饭饿得发昏,但是人家如果没了锅,怎么做东西吃啊,年怎么过,这不是又连累一家人挨饿吗!想到这,他便把人家的锅放回了灶台。


后来,朱元璋苦尽甘来,当上了衣食无忧的皇帝。但是每每想到自己曾经因为一餐饭而做出的羞愧事,便懊悔不已。于是,他下令说:每到年三十,家家户户的锅都不许空着。里面可以放些熟干粮、白米等粮食,让那些因饥饿而起邪念的人拿去充饥。这样一来,那些人就不会去偷别人家的锅了。从此,民间便形成了“除夕不空锅”的习惯。


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仍保留着除夕“压锅”的习俗。每到年三十,人们就会将收获的粮食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放在锅里。这样做不单是为了那些无处乞食的乞丐,还有着陈粮留新年,新年吃旧粮,年年有余粮的美好祈愿。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83 “马大哈”是办事马虎者的别称,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为什么那些马马虎虎的人要被叫做“马大哈”呢?其实,“马大哈”源自相声界泰斗马三立老师的相声《买猴儿》。 《买猴儿》讲了这样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说有一个差不多先生名叫马大哈,...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84 “黄牛”的形象本来忠诚勤恳,可是现在人们为什么将倒票人称为“黄牛”?

近几年,曾经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的老黄牛,又火了起来。倒不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重新上演了,而是“黄牛”们又有了新的工作。尤其春运期间,那些买不到票的人,都要到“黄牛”那瞧一瞧。...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6 “年初一,不吃稀”是春节的一大讲究吗,人们为何忌讳过年吃稀饭?

说起“年初一,不吃稀”,要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讲起。古人认为,“稀”含有“少”、“薄”之意,与贫穷相关;而人们渴望的则是与“稀”相反的“厚”,因为它有“多”、“稠”之意,与富...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7 清明为何被称为鬼节,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起于何时?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这三大鬼节,最为国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8 古时的“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为逃避晋献公宠妃俪姬的迫害,流亡异乡。颠沛流离之中,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据说有一天,几天没吃饭的重耳饿昏了过去。追随他的臣子们也饿得东倒西歪,重...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