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6 00:00:00 评分

4384 “黄牛”的形象本来忠诚勤恳,可是现在人们为什么将倒票人称为“黄牛”?

近几年,曾经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的老黄牛,又火了起来。倒不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重新上演了,而是“黄牛”们又有了新的工作。尤其春运期间,那些买不到票的人,都要到“黄牛”那瞧一瞧。


如今的“黄牛”不能望文生义。他们是专门倒卖票据的团体,人们又叫他们“黄牛党”,俗称“票贩子”。


“黄牛党”由来已久,不同时期,“黄牛党”扮演着不同角色。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些人看准战乱时局不稳,经常会囤积一些人们需要的东西,比如法币、医药、布匹等,等到时局混乱,商店关门粮价暴涨,这些人便高价出售囤积的货物,从中赚取差价,牟取暴利。在“文革”期间,“黄牛党”主要倒卖的对象是三大件,那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人都会置办这些东西,于是就给了“黄牛党”赚钱的机会。


到了近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消费逐渐增加起来。听场交响乐,看场球赛成了人们休闲消遣的首选。需求的人多了,票成了紧缺的资源,于是,“黄牛党”又发现了赚钱的苗头,高价倒卖门票也就成了他们只赚不赔的买卖。


那么“黄牛党”一称是如何得来的呢?《方言词典》中解释说,那些责任心差、不履行自己诺言的人通常被人们称为黄牛。黄,在方言里,有告吹的意思。而“党”是上海方言里对一些现象划分类别时常用的说辞。当那些人抢购囤积物资票券时,投机倒把的人像骚动的黄牛群,场面混乱不堪。人们便将这类人称为“黄牛党”。


其实说他们是“黄牛党”,最重要的一点是黄牛一年换两次毛,而且皮硬毛多,和票贩子们非法获取毛利有相似的地方,所以,“黄牛党”是最形象的称呼。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82 “狗腿子”是帮凶的代名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据说,李时珍和李二癞子曾经一起在李家垸学医。两人虽然是叔伯兄弟,但是脾气秉性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李时珍一心钻研医学药理,李二癞子却终日游手好闲。后来,李时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夫...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83 “马大哈”是办事马虎者的别称,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为什么那些马马虎虎的人要被叫做“马大哈”呢?其实,“马大哈”源自相声界泰斗马三立老师的相声《买猴儿》。 《买猴儿》讲了这样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说有一个差不多先生名叫马大哈,...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5 “除夕不空锅”的习俗流行民间,这种习俗有什么来历?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习俗,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源于何处,但是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没当皇帝之前,终日乞讨为生。作为男儿,朱元璋还能忍受风餐露宿,甚至吃...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6 “年初一,不吃稀”是春节的一大讲究吗,人们为何忌讳过年吃稀饭?

说起“年初一,不吃稀”,要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讲起。古人认为,“稀”含有“少”、“薄”之意,与贫穷相关;而人们渴望的则是与“稀”相反的“厚”,因为它有“多”、“稠”之意,与富...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7 清明为何被称为鬼节,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起于何时?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这三大鬼节,最为国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