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7 00:00:00 评分

4389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为什么还有人说是纪念伍子胥呢?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举行龙舟竞技活动。锣鼓喧天,群龙遨游,场面颇为壮观。关于端午佳节的起源,民间有这样几种说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两句诗,道出了端午佳节起源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对国家忠心不二,却落得流放乡野,以死殉国的悲惨结局。


据史料记载,屈原辅佐楚怀王期间,天下大势,七国争雄,唯有汉中秦国最为强盛。为了楚国的生存和发展,屈原力谏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对抗强秦。受张仪等人欺骗的楚怀王只顾眼前利益,听不进屈原的真知灼见。在疏远屈原之后,又将他流放溆浦。楚国与齐国断交后,齐国投进秦国怀抱,楚国孤立无援。秦国看时机成熟,便派兵攻打楚国。势单力孤的楚国被秦军击败,被迫割让土地,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楚襄王即位后,不但没有总结失败原因,反而任人摆布。重返朝廷的屈原依然不改耿直的心性,冒死进谏,终是抵不过奸佞的谗言,被再次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都被破,楚王被杀。听到这个消息,屈原心痛不已,于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殉国。当地人听说屈原投江,纷纷划着小船到江中打捞,却没能找到屈原的尸首。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鸣鼓赛龙舟,向江中投粽子。希望江里的游鱼有食吃,而不去啃咬屈原的尸体。据传,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后汉书》中说,浙江东部的百姓在夏历五月初五这天,沿曹娥江载歌载舞迎涛神。涛神指的是楚国人伍子胥。相传,伍子胥性刚强,足智多谋。家人被楚平王杀害后,被迫流亡吴国。后来,伍子胥辅佐吴王大败越国,并攻破自己的祖国——楚国。夫差掌权后,伍子胥不再得志。听信谗言的夫差将伍子胥赐死,投尸江中。天帝见伍子胥含冤而死,便封他为波涛神。从此,江水澎湃便是伍子胥表达心中冤屈的方式。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五月初五祭伍子胥的习俗。


除上述两种说法外,民间还有端午恶日,龙节,夏至节等说法,但是尤以纪念屈原、伍子胥的观点流传最广。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7 清明为何被称为鬼节,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起于何时?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这三大鬼节,最为国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88 古时的“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为逃避晋献公宠妃俪姬的迫害,流亡异乡。颠沛流离之中,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据说有一天,几天没吃饭的重耳饿昏了过去。追随他的臣子们也饿得东倒西歪,重...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90 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插艾蒿、剪“艾虎”,这是为什么?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插艾蒿、剪“艾虎”的习俗。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插艾蒿、剪“艾虎”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中尤以五月初五这天毒气...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91 中国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这个习俗因何而起?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连,谓之重阳。那么重阳这天,人们登高饮酒,遍插茱萸赏秋菊的习俗是怎...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392 民间有冬至节“不吃水饺,冻掉耳朵”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老北京有俗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还有“冬至节,不吃水饺冻掉耳朵”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 据史料记载,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唐朝以后,这一天又多了祭祖的习...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