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8 00:00:00 评分

4484 嵇康临刑前演奏《广陵散》,说是“绝响”,这首古曲真的从此失传了吗?

相传,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嵇康因反对司马集团的统治而被害。临刑前,他最后一次弹奏心爱的《广陵散》。一曲完毕,嵇康仰天长叹:“我不怕死,只可惜这《广陵散》恐怕要成为绝响了。”说罢摔琴就刑。《世说新语·雅量》中详细的记载了这一段历史:“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那么,《广陵散》真的随着嵇康之死而失传了吗?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是古代扬州的名字,“散”在乐曲中,指代的是操、引乐曲之类的音乐。以《广陵散》为名大概成型于汉魏时期。最早关于《广陵散》记载,见于魏《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可见,“广陵散”是一种扬州的古乐。根据史料记载,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实际上是在扬州古乐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来的一曲琴乐。在嵇康之后,《广陵散》因他的慷慨悲歌,而被更多的人知道。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广陵散》表现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聂政的父亲为韩哀侯铸剑,因误期被韩王杀害。聂政长大后,母亲告诉了他父亲之死的真相,聂政发誓刺杀韩王,为父报仇。聂政习武练剑,入宫行刺未成。于是逃进深山学琴,苦练十年,习得卓绝琴艺。回到韩国后,聂政在街市弹琴,听者围堵,马牛止步。聂政名声鹊起,引得韩王召见。聂政把锋利短剑藏于琴内进宫。在韩王殿上,聂政奏出仙乐般的琴声。韩王、大臣和侍卫们听得如醉如痴。在他们放松警戒的时候,聂政突然抽出短剑,猛扑上去,将韩王刺死。聂政本人也自杀身死。后来,人们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编入《广陵散》中。整部曲子由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组成,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全过程。嵇康临刑前,弹奏这首曲子,正是借助《广陵散》的战斗气氛来抒发自己反抗强暴的抗争精神。


事实上,《广陵散》并没有因嵇康的死而绝响后世。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中,收录了《广陵散》的谱曲。全谱共45个乐段,分别表现了“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将这首旷古绝曲复原,使得《广陵散》重现人间。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82 孔夫子厌恶的“靡靡之音”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

《论语》中记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意思说,孔夫子不仅是儒家学派鼻祖,还是一位音乐爱...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83 古代的五音六律是指什么?

《尚书》中记载:“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中也有“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说法。那么,“五音六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五音,是最古老的音...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85 人们常说“对牛弹琴”,你知道对牛弹琴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吗?

人们常把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说话之人白费口舌称为“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当初真的有人对牛弹琴吗? “对牛弹琴”出自南朝梁代僧佑的《弘明集》:“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86 为什么把音乐盒叫做八音盒,音乐史上的“八音”是指什么呢?

人们常把唱歌不好听说成是“五音不全”,五音指的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从古至今,人们习惯用“五音”来指代音乐。但是有一种音乐盒,人们却叫它“八音盒”,而不是“五音盒”。...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87 戏曲艺人为什么又叫“梨园子弟”,这个行业的起源与“梨园”有关系吗?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说道:“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意思是说,各个班子的戏曲艺人将齐聚湖亭,表演看家本领。通常,人们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