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常用来形容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上梁,指上级或长辈。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本为古代建筑术语,意思是上梁如果放不端正,则下梁也会歪曲。
这句话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当官的受了别人贿赂的一卷锦缎,便到裁缝店做衣服,他担心裁缝偷衣料,便在门口窥视。果然,裁缝扯下一段揣到怀里。县官出来喝斥裁缝,并惩罚裁缝。没想到给县官送礼的是裁缝的亲戚,裁缝早知此事。于是把县官受贿的事揭出来,县官说:“当官受礼很正常。”裁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便是这句谚语的由来。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仁政”便是要求统治者礼贤下士、以高尚的道德去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即强调“上梁”的重要性,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这种思想后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我们强调“行胜于言”、“身教胜过言教”都是强调表率的作用。
4422 “上梁不正下梁歪”怎么来的,为什么用这句话形容上行下效干坏事?
“上梁不正下梁歪”常用来形容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上梁,指上级或长辈。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本为古代建筑术语,意思是上梁如果放不端正,则下梁也会歪曲。
这句话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当官的受了别人贿赂的一卷锦缎,便到裁缝店做衣服,他担心裁缝偷衣料,便在门口窥视。果然,裁缝扯下一段揣到怀里。县官出来喝斥裁缝,并惩罚裁缝。没想到给县官送礼的是裁缝的亲戚,裁缝早知此事。于是把县官受贿的事揭出来,县官说:“当官受礼很正常。”裁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便是这句谚语的由来。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仁政”便是要求统治者礼贤下士、以高尚的道德去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即强调“上梁”的重要性,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这种思想后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我们强调“行胜于言”、“身教胜过言教”都是强调表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