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7 00:00:00 评分

4422 “上梁不正下梁歪”怎么来的,为什么用这句话形容上行下效干坏事?

“上梁不正下梁歪”常用来形容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上梁,指上级或长辈。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本为古代建筑术语,意思是上梁如果放不端正,则下梁也会歪曲。


这句话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当官的受了别人贿赂的一卷锦缎,便到裁缝店做衣服,他担心裁缝偷衣料,便在门口窥视。果然,裁缝扯下一段揣到怀里。县官出来喝斥裁缝,并惩罚裁缝。没想到给县官送礼的是裁缝的亲戚,裁缝早知此事。于是把县官受贿的事揭出来,县官说:“当官受礼很正常。”裁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便是这句谚语的由来。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仁政”便是要求统治者礼贤下士、以高尚的道德去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即强调“上梁”的重要性,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这种思想后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我们强调“行胜于言”、“身教胜过言教”都是强调表率的作用。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420 什么是“黄道吉日”,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日子出行或兴作?

旧时民间婚嫁、破土、出行、安葬等仪式都要选取黄道吉日。古人认为,在这些日子举行仪式可以免除灾难,诸事顺利。那么什么是“黄道”,“黄道吉日”具体指的是什么? “黄道”一词是古...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421 人们为何要从冬至开始“数九”,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有趣的“数九歌”?

“数九”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产生时间很早,在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就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句子。意思是从冬至日开始顺数九个九天,共八十一天,就是寒尽...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423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为什么要送“鹅毛”而不送“鸡毛”或“鸭毛”呢?

对方送礼较轻,但是如果相隔甚远,情深意笃,我们就会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表达交情的深厚,送的为什么是“鹅毛”而不是“鸡毛”或“鸭毛”呢? 据说唐太...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424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出自哪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说一个人一旦被蛇咬了,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都会怕断了的井绳(如蛇)。多指因为遭遇挫折或失败留下心理阴影后,就变得胆小怕事或一蹶不振。这个词语最...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7 评分

4425 古人出于何种考虑,提出了“打人别打脸,揭人别揭短”的交际原则?

“打人不打脸,揭人别揭短”是世代相传的一条人际交往规则。意思是凡事都要有余地,为别人留一定的面子。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动手打人或者揭露他人,通常由嫌隙而起。双方矛盾激化后...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