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尼父”又称“尼甫”,是一种有别于封号的尊称。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后来东汉和帝又改封孔子为“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又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封之为“邹国公”。隋朝尊佛轻儒,隋文帝杨坚取消了孔子其他封号,只尊其为“先师尼父”。
唐代是追封孔子次数最多的朝代,多个皇帝对孔子追封。先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贞观九年后又改为“宣父”;乾封元年,刚即位的唐高宗为显示其尊重文教,昭赠孔子“太师”封号;唐中宗嗣圣元年,追封孔子为“隆道公”;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执政时封孔子为“隆道公”,并尊称“隆道太师”;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师”。
根据民间巫卜类书籍《演孔图》所说“孔子母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下诏加谥孔子为“玄胜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
因孟子曾称孔子为上古圣贤学说“集大成者”,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古代帝王对于孔子的最高级别的谥号,刻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子墓碑上。
明代整体上不重视读书人,皇帝们不热衷于追封孔子,仅嘉靖帝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为显示其尊重汉民族文化,取得汉族人心理认同,更改国子监孔子牌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
统治者不仅追封孔子,对其后裔也一直有所封赐。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子孙世袭该职一直到中华民国。
4280 孔子生前蹉跎死后荣光,许多皇帝都追封于他,孔子获得过哪些封号?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尼父”又称“尼甫”,是一种有别于封号的尊称。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后来东汉和帝又改封孔子为“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公”。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又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封之为“邹国公”。隋朝尊佛轻儒,隋文帝杨坚取消了孔子其他封号,只尊其为“先师尼父”。
唐代是追封孔子次数最多的朝代,多个皇帝对孔子追封。先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贞观九年后又改为“宣父”;乾封元年,刚即位的唐高宗为显示其尊重文教,昭赠孔子“太师”封号;唐中宗嗣圣元年,追封孔子为“隆道公”;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执政时封孔子为“隆道公”,并尊称“隆道太师”;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师”。
根据民间巫卜类书籍《演孔图》所说“孔子母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下诏加谥孔子为“玄胜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
因孟子曾称孔子为上古圣贤学说“集大成者”,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古代帝王对于孔子的最高级别的谥号,刻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子墓碑上。
明代整体上不重视读书人,皇帝们不热衷于追封孔子,仅嘉靖帝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为显示其尊重汉民族文化,取得汉族人心理认同,更改国子监孔子牌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
统治者不仅追封孔子,对其后裔也一直有所封赐。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子孙世袭该职一直到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