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5 00:00:00 评分

4277 什么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思想观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俗语,自古以来一直被中国人奉为圭臬,那么,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出自《孟子·离娄上》。关于其具体的意思,《十三经注疏》解释道:第一件不孝之事是,对父母一味阿谀屈从,结果使得父母陷入不义。第二件不孝之事乃是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导致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不能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从而使父母扬眉吐气。第三件不孝之事乃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致使家中香火断绝。在这三件事中,第三件事乃是最大的不孝。


显然,三不孝中,突出强调了“无后”,另外两件则不分大小。并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逐渐忽略了前面的两个,而只牢牢记住了最后一个。这句精炼的话开启了中国人几千来重视传宗接代的观念,并因这一观念的强化而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中国人一向是以孝为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而将没有后代作为最不孝顺的一件事,可以想见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与西方的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不同,中国人一向重视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横向地体现在个人乃是附属于国家与民族的一分子,也纵向地体现在个人乃是宗族延续的一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男子,不仅仅代表了自己,而且还是祖宗血脉的延续。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还是在沙场立下战功,其荣誉的最终落脚点都是祖宗,所谓光宗耀祖。而即使不能光宗耀祖,每个人也要对祖宗负起最低限度的责任——至少将祖宗的血脉传下去。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中国男子所要担负起的最低限度的责任。


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才会在中国民俗中出现借腹生子、过继、重男轻女等现象。不过时至现在,传宗接代这个中国的“第一观念”已经日趋淡化。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75 西周的宗法制是一种什么制度,对中国有何影响,“嫡长子”在其中占有什么地位?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一种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我们知道,自夏朝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以来,便开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君王的存在。而一旦一代君王死去,由谁接任就成了问题。按照父系氏族长期...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76 人们把摆架子叫做“摆谱”,为什么要这么说?

“摆谱”,就是故意摆架子、“耍大牌”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摆谱”成了摆架子的代名词呢?这个“谱”到底指什么? “摆谱”的说法最早产生自东北方言。在19世纪初期时,清朝统治者...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78 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叫“牺牲”,两个字为何都带“牛”字,其本义指什么?

当我们听到有人说“××牺牲了”,我们会得出两个结论:这个人死了;这人肯定是因正义而死的。因为牺牲这个词不仅传递死亡的信息,还传递出人们对其死亡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人们将为正...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79 祭祀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大事,第一位祭孔的皇帝是谁呢?

开创中国2000多年的祭祀孔子传统的皇帝,乃是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征平叛。胜利后的当年十月,刘邦回朝途中路过故乡沛县。据说家...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80 孔子生前蹉跎死后荣光,许多皇帝都追封于他,孔子获得过哪些封号?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尼父”又称“尼甫”,是一种有别于封号的尊称。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