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俗语,自古以来一直被中国人奉为圭臬,那么,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出自《孟子·离娄上》。关于其具体的意思,《十三经注疏》解释道:第一件不孝之事是,对父母一味阿谀屈从,结果使得父母陷入不义。第二件不孝之事乃是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导致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不能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从而使父母扬眉吐气。第三件不孝之事乃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致使家中香火断绝。在这三件事中,第三件事乃是最大的不孝。
显然,三不孝中,突出强调了“无后”,另外两件则不分大小。并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逐渐忽略了前面的两个,而只牢牢记住了最后一个。这句精炼的话开启了中国人几千来重视传宗接代的观念,并因这一观念的强化而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中国人一向是以孝为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而将没有后代作为最不孝顺的一件事,可以想见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与西方的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不同,中国人一向重视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横向地体现在个人乃是附属于国家与民族的一分子,也纵向地体现在个人乃是宗族延续的一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男子,不仅仅代表了自己,而且还是祖宗血脉的延续。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还是在沙场立下战功,其荣誉的最终落脚点都是祖宗,所谓光宗耀祖。而即使不能光宗耀祖,每个人也要对祖宗负起最低限度的责任——至少将祖宗的血脉传下去。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中国男子所要担负起的最低限度的责任。
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才会在中国民俗中出现借腹生子、过继、重男轻女等现象。不过时至现在,传宗接代这个中国的“第一观念”已经日趋淡化。
4277 什么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思想观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俗语,自古以来一直被中国人奉为圭臬,那么,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出自《孟子·离娄上》。关于其具体的意思,《十三经注疏》解释道:第一件不孝之事是,对父母一味阿谀屈从,结果使得父母陷入不义。第二件不孝之事乃是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导致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不能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从而使父母扬眉吐气。第三件不孝之事乃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致使家中香火断绝。在这三件事中,第三件事乃是最大的不孝。
显然,三不孝中,突出强调了“无后”,另外两件则不分大小。并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逐渐忽略了前面的两个,而只牢牢记住了最后一个。这句精炼的话开启了中国人几千来重视传宗接代的观念,并因这一观念的强化而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中国人一向是以孝为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而将没有后代作为最不孝顺的一件事,可以想见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与西方的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不同,中国人一向重视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横向地体现在个人乃是附属于国家与民族的一分子,也纵向地体现在个人乃是宗族延续的一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男子,不仅仅代表了自己,而且还是祖宗血脉的延续。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还是在沙场立下战功,其荣誉的最终落脚点都是祖宗,所谓光宗耀祖。而即使不能光宗耀祖,每个人也要对祖宗负起最低限度的责任——至少将祖宗的血脉传下去。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中国男子所要担负起的最低限度的责任。
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才会在中国民俗中出现借腹生子、过继、重男轻女等现象。不过时至现在,传宗接代这个中国的“第一观念”已经日趋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