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5 00:00:00 评分

4238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书和“韦编”有什么关系,古代的图书是什么样子的?

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晚年研究起了《周易》,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说孔子因为翻阅《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韦编”断了三次。“韦编”具体是什么东西?怎么翻书多了,“韦编”就断了?这还要从中国早期的图书说起。


我们知道,中国的造纸术到汉代才发明。在这之前,中国人虽然早就创造了文字,但是传播起来并不方便。开始,人们将文字写在甲骨、石头、金属上,这样的文字载体作为保存资料的性质,还勉强凑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相当困难。这些东西也很难称得上是图书。大概从周代起,人们开始用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这种载体使阅读方便了很多,而且竹片的形状可以削得比较规则,连在一起之后还可以卷起来,看上去也像个书的样子了。因此中国最早称得上图书的便是这种竹简图书。


竹简图书是将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后连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便成“册”。“册”是个象形字,表示竹片穿起来的样子,同时,也称作“编”或者“篇”。其中,用丝绳将“简”编起来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好的图书,再卷起来便成为一卷。文章长了,则可以多分几卷。至今,卷、篇、册这些说法还是形容图书的量词。而现在许多与书有关的字都有竹字头,比如书籍的“籍”,户口簿的“簿”等。


这种竹简图书的容量非常小。一般而言,一片简上都只能竖写一行字,一卷竹简正反两面写,也就几百字。因此这种图书虽然比骨头、石头方便些,但还是笨重得很。据说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后,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简文书。西汉时的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奏章,用了将近3000枚竹简,只好找人吃力地抬进宫去。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听起来挺吓人,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喜欢阅读的人可能就已经做到了。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6 “诗三百”指的是什么,这个名称从何而来?

提起“诗三百”,可能许多人马上想到《论语》中的那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是个深邃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一流的文学评论家。“思无邪”,短短三个...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7 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名著《穆天子传》,是西周的作品还是后人的伪作?

《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主要记载了周穆王的一次“旅行”。据书中介绍,周穆王率领部众,坐着马车,从洛阳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河套地区,穿越甘肃、青海、...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9 汗青为什么是指史册?

因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可能大部分人都大致知道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汗青为何用来代指史册呢?这其实与古人制作用来写字的竹简的过程有关。 古人...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40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是什么时候成书的,由谁编辑而成?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约1.2万字,共20篇,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对于其弟子所提问题的回答,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孔子几个弟子的课堂笔记合在一起的集子。另外...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41 古代焚书禁书现象十分严重,皇帝大臣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提到焚书禁书,可能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焚书禁书,秦始皇既非最早,也非独有。在秦始皇之前,秦孝公早就焚书在先;在秦始皇之后,南朝梁元帝、北魏太武帝、唐...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