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5 00:00:00 评分

4235 孔子晚年删诗书,是在破坏文献吗,此举对中国文化有功还是有罪?

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后,晚年回到鲁国,在教学之余,整理编辑了《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6本书。其中,他对于《诗经》、《尚书》两本书的改动最大。“删诗书”一说,说的便是他对于这两本书的编辑。


关于“删诗”,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经》原本有3000多篇,孔子删去了重复的和不符合礼仪的,留下了305篇,然后为之分类并调整次序,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经》中的“风”部分,属于民间文化。民间的文化最容易并大量产生的,便是爱情类的诗篇,甚至不乏一些“越礼”的东西。这类诗歌肯定是不符合孔子的“礼仪”之道的,另一方面,此类诗歌也容易因主题雷同而产生重复,因此,可以推测孔子“删”的可能主要是这部分。从这点来说,孔子的“删诗”使大量先秦古人原汁原味的文化失传,的确是一种遗憾。


而关于“删书”,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是指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政治做了总结,然后从三代的文献中选择了部分内容,按照自己的思想与逻辑,选编成书。这种行为从现在的编辑工作来看,是难免甚至必要的。因此孔子的“删书”便不能说是一种破坏。


总体而言,孔子“删诗书”,应该说没有破坏文献,而是对于古代文献的一种保存和传承。春秋时期,总体上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如果不是孔子将这些书编辑整理,并将之作为教材广泛传播,恐怕这些文献也很难流传到现在。另一方面,孔子对于这些文献所做的筛选、编订次序、写序的工作,使这些文献的含义更加清晰、文理更加通顺、结构也更加合理,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积极而深远的。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33 古代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人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句俗语,在中国民间曾长期广泛流传。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好铁不会用来打造钉子,好男儿不会去当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当兵被人视为一种低贱的...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4 人们为什么把“书”叫“图书”,是不是因为古代的书都有“图”?

生活中,人们经常将“书”称为“图书”。类似的,借阅书的地方似乎本应叫“书馆”,却被叫做“图书馆”;与书相关的行业不叫“书行业”,而叫做“图书行业”,似乎书是离不开图的。“图...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6 “诗三百”指的是什么,这个名称从何而来?

提起“诗三百”,可能许多人马上想到《论语》中的那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是个深邃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一流的文学评论家。“思无邪”,短短三个...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7 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名著《穆天子传》,是西周的作品还是后人的伪作?

《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主要记载了周穆王的一次“旅行”。据书中介绍,周穆王率领部众,坐着马车,从洛阳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河套地区,穿越甘肃、青海、...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8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书和“韦编”有什么关系,古代的图书是什么样子的?

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晚年研究起了《周易》,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说孔子因为翻阅《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韦编”断了三次。“韦编”具体是什么东西?怎么翻书多...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