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4 00:00:00 评分

4233 古代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人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句俗语,在中国民间曾长期广泛流传。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好铁不会用来打造钉子,好男儿不会去当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当兵被人视为一种低贱的职业,所以好男儿是不会去当兵的,这反映出古人重文轻武的文化心理特征。


其实最初武将非常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侯纷争,干戈四起的时代。各诸侯间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统治者普遍“尚武”。到了汉代,由于仕进制度的出现,社会风气开始重文。唐朝时,社会风气又有所改变,社会“尚武”的精神有所抬头,出现了诸如王昌龄、岑参、高适这样的边塞诗人。他们所作的诗篇多描写瑰丽的边塞风光和军队征战的场面,表达了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唐中期著名诗人李贺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表达了读书不如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信念。进入宋代以后,“重文抑武”之风盛行,军队由文人指挥。


“好男不当兵”除了与重文轻武有关外,还与“兵员”的来源有关。古代的兵员有些是来自监狱的囚犯,如“牧野之战”时,城内兵力空虚,商纣临时武装囚犯与周军队作战,并许诺如果打退进攻可以获得赦免或宽恕。宋朝时,有些是社会上的流氓和游民,成天无所事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去当兵。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31 人们称有智谋的人“富有韬略”,为什么这么说?“韬略”具体指什么?

“韬略”的“韬”最初指《六韬》这本兵书。相传为西周吕望所著,共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但经考证,《六...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32 “伍”为何义,为什么把参军叫做“入伍”呢?

“伍”字最初为军队编制。“伍”字拆开为“五人”。据《周礼》记载,“伍”是过去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天子统六军,...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4 人们为什么把“书”叫“图书”,是不是因为古代的书都有“图”?

生活中,人们经常将“书”称为“图书”。类似的,借阅书的地方似乎本应叫“书馆”,却被叫做“图书馆”;与书相关的行业不叫“书行业”,而叫做“图书行业”,似乎书是离不开图的。“图...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5 孔子晚年删诗书,是在破坏文献吗,此举对中国文化有功还是有罪?

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后,晚年回到鲁国,在教学之余,整理编辑了《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6本书。其中,他对于《诗经》、《尚书》两本书的改动最大...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6 “诗三百”指的是什么,这个名称从何而来?

提起“诗三百”,可能许多人马上想到《论语》中的那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是个深邃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一流的文学评论家。“思无邪”,短短三个...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