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4 00:00:00 评分

4231 人们称有智谋的人“富有韬略”,为什么这么说?“韬略”具体指什么?

“韬略”的“韬”最初指《六韬》这本兵书。相传为西周吕望所著,共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但经考证,《六韬》一书乃战国时期辑成。“韬”乃用兵之谋略,“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全书共60篇计2万余字,以问答形式论述了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内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当时学武者必读。


“略”指的是《三略》,相传为黄石公所作,传授给张良。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尝闲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书则为王者师。’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这段文字是黄石公授书的记载,但为太公兵法。班固、班昭的《汉书·兵家》中并无《三略》一书著录。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陈琳在《武军赋》中始提到“三略六韬之术”。魏明帝时,李康《运命论》始有“张良受黄石公之符,诵《三略》之说”。可见,《三略》应成书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然后附会于张良和黄石公之事。《隋书·经籍志》著录《黄石公三略》三卷,题下邳神人(指黄石公)撰。《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侧重论述政治策略,而直接讲军事的内容反而比较少。


中国历代均有大量兵书问世,如《孙膑兵法》,曹操的《孟德新书》,诸葛亮和明代刘基也都写过兵法战策。由于《六韬》和《三略》成书较早,影响力大,后世就用二者的合称“韬略”来表示军事谋略,用“韬略精熟”来赞美那些对于兵法和计策非常熟悉,足智多谋的人。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29 “十八般武器”具体指什么,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古代说人武艺高强常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指的是18种兵器,那么它们究竟是哪些呢? 兵器的产生,最早是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开始制造...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30 火炮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火炮是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武器。火炮具有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32 “伍”为何义,为什么把参军叫做“入伍”呢?

“伍”字最初为军队编制。“伍”字拆开为“五人”。据《周礼》记载,“伍”是过去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天子统六军,...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4 评分

4233 古代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人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句俗语,在中国民间曾长期广泛流传。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好铁不会用来打造钉子,好男儿不会去当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当兵被人视为一种低贱的...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5 评分

4234 人们为什么把“书”叫“图书”,是不是因为古代的书都有“图”?

生活中,人们经常将“书”称为“图书”。类似的,借阅书的地方似乎本应叫“书馆”,却被叫做“图书馆”;与书相关的行业不叫“书行业”,而叫做“图书行业”,似乎书是离不开图的。“图...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