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1 00:00:00 评分

4110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前两目。在《大学》原文中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大学》“八目”是儒家对于读书人从修身、学习,到实现政治抱负的具体指导,尤其宋代以后,“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命题来源,因此这“八目”就更被读书人挂在笔端口头了。


但《大学》全文中只在此提及了一次“格物致知”,且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而在其他先秦古籍中也看不到与“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有关的意涵,因此“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成了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历代至今,对于它的各种版本的解释,不下百种,至今仍无定论。


明清到现代,最权威的解释是宋代理学家的阐释。北宋的程颢认为:“格,至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因此将之解释为:“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程颐则解释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南宋的朱熹在吸收程氏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故朱熹学说便成为元明清时代在科举考试中的官方观点。也因此,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成为后世普遍流行观点。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108 “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是赵普说的吗?他是这么践行的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流传很广,据说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最早提到这件事的是南宋罗大经编的《鹤林玉露》:“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109 周敦颐才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可是人们却说“程朱理学”,这是怎么回事?

提起周敦颐,可能许多人对他印象只是他的那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爱莲说》。其实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而且还是个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的思想主要...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111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什么学问,就是他说的凭“良知”做事吗?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号,明代著名哲学家,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心学”大师。 “心学”作为儒家的一门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然后经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112 理学具体指哪些?包含什么?

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究其缘起,自唐代起,在“儒释道”三家学说并争的过程中,儒家学说因为只以政治伦理为务,缺乏自己的宇宙观与心性论,日渐处于劣势。为对抗佛...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113 明末三大思想家是谁,能称他们为近代启蒙思想家吗?他们真的反对专制制度吗?

明末清初,满州人的入主中原引发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思考,许多人潜心反思社会剧变、明朝灭亡的教训,从而拉开了启蒙思想的序幕。其中,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成就最大,被称为明末清...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