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1 00:00:00 评分

4088 “学在四夷”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学在四夷”的完整说法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意思是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原本由天子掌握的文化学术流落到诸侯国乃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前来访问鲁国,鲁昭公摆宴招待。席间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向郯子询问有关少昊氏以鸟命名官员职位的事,郯子做了回答。郯子在介绍时如数家珍,很是熟练。孔子听说后,便来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的事。回来之后,孔子感叹到:“我以前听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说法,看来的确是这样啊。”


孔子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的。在西周时期,周王室不仅掌管政治权力,而且统一掌管教育学术,因此那时的学术一直有“王官学”之谓。但到东周以后,王权衰落,文化学术随之出现下移。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是因为周王室的权力衰落,政治变故频繁,一些文化官员纷纷离开都城洛阳,流落到各个诸侯国。如原为周守藏史的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天下即将大乱,便弃掉官职,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论语·微子》里记载了一批乐官弃官而去,散落至各诸侯国;《左传》里记载了王子朝和一批贵族子弟携带周王室的许多典籍去了楚国。文化官员以及典籍的外流,导致周王室的学术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使诸侯国的文化学术逐渐繁荣起来。一些原本因为使用“夷礼”而被视为夷族的诸侯,开始通过使用“周礼”而逐渐融合于主流文化。孔子所说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便指这种现象。此现象的出现,也因此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夷夏之辨”。


第二个步骤则是在春秋末期,诸侯衰落,“士”阶层崛起。许多文化官员丢了官职,流入民间,通过祭祀、礼仪等方式谋生,这导致了民间文化的繁盛。许多民间文化人聚众讲学,使民间学术日趋繁荣,各种流派纷纷出现,“百家争鸣”便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可能。通过这两个步骤,文化学术最终完成了由官府向民间的转移。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6 什么是“春秋笔法”,为什么说《春秋》一书包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形...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7 古人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种分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古人之所以将人分为“君子”和 “小人”,完全是继承了孔子的说法。而其标准也大体上是按照孔子针对这两种人的言论而定,只是后来逐渐有所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普遍而固定的说法。 孔...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9 夷夏之辨是指什么意思?

夷夏之辨指古时候中国人对于“华夏”和“夷族”的区分,本质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以中原地区为中国,而以周边的少数民族为四夷。春...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90 孔子去世后,弟子中是谁光大了孔子的思想,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思孟学派”?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子去世后,七十二弟子有的从政,做了卿相;有的回归故里,隐居不仕;有的则按照老师的模式,聚众讲学。多数弟子并没有因为孔子的去世而荒废了孔子的学说,...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91 子曰“仁者爱人”,墨子曰“兼爱”,同样强调“爱”,为何还要分儒家、墨家?

儒家所提倡的“仁爱”与墨家所说的“兼爱”虽然都提倡“爱”,但其内在层次上是有差别的。 儒家的爱是推己及人,是有次第的,即以自己为中心,层层外推,由近及远。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兄...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