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1 00:00:00 评分

4086 什么是“春秋笔法”,为什么说《春秋》一书包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形象点说,好比是故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明白作者的意思便只能凭自己的眼力了。


孔子当时根据鲁史作《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孔子并非史官,却要越俎代庖地做一部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战国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最先对这种“微言大义”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意思是:《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里提出了《春秋》为善恶、正邪立标准的目的。孟子又有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里提出孔子作《春秋》的用意并非只是记录史实,而是要起到“警世”之用。孔子自己也曾对弟子说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可见,孔子的确是在《春秋》之中寄予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是非观的。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4 古代说的妇道,三从四德具体指什么?

妇道,泛指中国古代社会要求出嫁后的女子遵循的规矩。其中核心的内容是“三从”、“四德”。“三从”最早见于《仪礼》中:“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5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却说他“作《春秋》”,孔子的做法对中国学术有何影响?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有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自己与老彭并列。老...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7 古人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种分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古人之所以将人分为“君子”和 “小人”,完全是继承了孔子的说法。而其标准也大体上是按照孔子针对这两种人的言论而定,只是后来逐渐有所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普遍而固定的说法。 孔...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8 “学在四夷”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学在四夷”的完整说法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意思是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原本由天子掌握的文化学术流落到诸侯国乃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9 夷夏之辨是指什么意思?

夷夏之辨指古时候中国人对于“华夏”和“夷族”的区分,本质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以中原地区为中国,而以周边的少数民族为四夷。春...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