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1 00:00:00 评分

4085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却说他“作《春秋》”,孔子的做法对中国学术有何影响?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有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自己与老彭并列。老彭是商朝贤人,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人。这里孔子道出了自己做学问的一个基本态度。


孔子晚年一共整理了六本书,即“六经”:《易》、《礼》、《乐》、《诗》、《书》、《春秋》。对于《春秋》之外的五本书,后人都承认孔子并非作者,但对于《春秋》,孟子有了不同意见。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言:“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这里,孟子首次指出孔子“作”了《春秋》。他认为,《春秋》以鲁国12国君为顺序,记载春秋时代242年的历史,其间多有“微言大义,”孔子将美丑善恶的标准也巧妙地寓于其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暗中褒贬。况且,孔子并非史官,却执笔著史,目的显然并不在史实本身,而是因为看到周道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毁,欲以史为鉴,告诸后人。用西晋杜预的话说,是“上以遵周公之制,使旧典更兴;下以明将来之法,令后世有治国之法”。因此,《春秋》里其实寄寓了孔子的政治见解。孟子正是看透了孔子的用意,才称其为“作”。其实不仅孟子,司马迁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班固则在《汉书·司马迁传赞》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他们都使用了“作”字。


孔子的这种做法对于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微言大义”的作史态度,开创了后世作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中国古代史学中崇尚微言大义、重在阐释的史鉴传统,就是效法孔子并发扬光大的。但这种“史以载道”的传统也使得中国历史产生了“正史不如野史可信”的尴尬局面。而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孔子“作”书本身的影响说得更严重,称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先例,于是后世之人纷纷效仿,这是后世动乱的根源。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3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什么意思,能据此说儒家歧视女人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尤其因其似乎存在歧视妇女的观念而成了孔子备受争议的一句话...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4 古代说的妇道,三从四德具体指什么?

妇道,泛指中国古代社会要求出嫁后的女子遵循的规矩。其中核心的内容是“三从”、“四德”。“三从”最早见于《仪礼》中:“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6 什么是“春秋笔法”,为什么说《春秋》一书包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形...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7 古人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种分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古人之所以将人分为“君子”和 “小人”,完全是继承了孔子的说法。而其标准也大体上是按照孔子针对这两种人的言论而定,只是后来逐渐有所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种普遍而固定的说法。 孔...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1 评分

4088 “学在四夷”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学在四夷”的完整说法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意思是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原本由天子掌握的文化学术流落到诸侯国乃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