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0-30 00:00:00 评分

4012 爬到树上当然抓不到鱼,是谁造出“缘木求鱼”这个形象的词语呢?

“缘木求鱼”比喻做事的方法不对,劳而无功。缘:沿着;木:树枝;顺着树木去找鱼,只能失败。


这个典故与孟子有关,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一次,梁惠王对孟子说他有更大的心愿。孟子就问惠王有什么大的心愿,惠王笑而不答。孟子就说:“是食物不可口吗,是衣服不够舒服吗,是色彩不够眼睛看吗,是声音不能满足听觉需要吗,还是手下人手不够使唤呢?”


惠王说都不是。孟子就说:“大王的心愿我是知道的。想要扩张土地,使诸侯来拜,君临天下,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不过以大王现在的作为,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就像顺着树枝求鱼,怎么可能成功呢?”意思是不行仁政,天下豪杰、商贾、百姓不归顺,天下一统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后来就用“缘木求鱼”表达做事的方法不正确,劳而无功。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蒲松龄《聊斋志异》:“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0 为什么把看得很清楚叫“明察秋毫”,“秋毫”是什么东西?

“明察秋毫”常用来形容看得很清楚,能深刻洞悉事理。毫者,毛也。中国古代书写用的毛笔,视所使用动物毛皮不同,有“狼毫”、“羊毫”等之分。秋毫,指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明...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1 为什么把只差一个条件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但尚差一个条件才能完成整件事情。语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3 “首鼠两端”是什么意思?

“首鼠两端”当然不是说一个老鼠两个头,而是指老鼠出洞前,头时而探出洞来,时而缩回,不能自决。比喻拿不定注意,犹豫不决。这个词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4 “登堂入室”到底是指水平高还是指水平低,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

“登堂入室”常指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或指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词语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古人很早就有“家...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5 古书中“二桃杀三士”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这是谁的计谋?

二桃杀三士,现常用来比喻借刀杀人。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让他们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事见春秋时齐国晏婴《晏子春秋·谏下二》。 公孙接、田开疆和...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