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0-30 00:00:00 评分

4010 为什么把看得很清楚叫“明察秋毫”,“秋毫”是什么东西?

“明察秋毫”常用来形容看得很清楚,能深刻洞悉事理。毫者,毛也。中国古代书写用的毛笔,视所使用动物毛皮不同,有“狼毫”、“羊毫”等之分。秋毫,指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明察秋毫意指连动物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都能看清楚,极言观察之细微,引申为洞悉事理,与“洞若观火”义同。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对梁惠王说:“能够观察到秋天动物新长出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一车柴草,王同意吗?”惠王说:“不同意。”孟子就又说:“现在恩德足以施及鸟兽,而实际百姓还没得到任何好处,这是为何?一根羽毛都不举,那是没有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那是没有用眼睛。不爱护百姓,那是没有恩德的表现。所以名义上称王却没有王的功德,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好。”


这番话是劝谏惠王行仁政于天下。文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是“明察秋毫”的直接来源,意指观察入微、明白事理。如清朝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08 何谓“噤若寒蝉”?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噤若寒蝉”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噤:不作声;寒蝉:深秋的知了;像深秋的知了那样默不作声。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09 商汤教人“网开三面”,可现在怎么变成“网开一面”了呢?

“网开一面”比喻对人采取宽大处理的态度。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插翅难飞,体上天好生之德,网开一面,谕令尔等速速投降,免遭杀戮。”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1 为什么把只差一个条件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但尚差一个条件才能完成整件事情。语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2 爬到树上当然抓不到鱼,是谁造出“缘木求鱼”这个形象的词语呢?

“缘木求鱼”比喻做事的方法不对,劳而无功。缘:沿着;木:树枝;顺着树木去找鱼,只能失败。 这个典故与孟子有关,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3 “首鼠两端”是什么意思?

“首鼠两端”当然不是说一个老鼠两个头,而是指老鼠出洞前,头时而探出洞来,时而缩回,不能自决。比喻拿不定注意,犹豫不决。这个词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