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0-30 00:00:00 评分

4008 何谓“噤若寒蝉”?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噤若寒蝉”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噤:不作声;寒蝉:深秋的知了;像深秋的知了那样默不作声。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东汉末年,有个叫杜密的文人,为人正直刚正。在他担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了打击宦官集团的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一同探讨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意在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实乃当世之罪人。”


“噤若寒蝉”带有一定的贬义。多指害怕受处分或牵连而不敢说话。如邹韬奋《萍踪寄语》:“偶遇中国有了好事,便噤若寒蝉。”杨沫《青春之歌》:“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06 古人为什么用“两袖清风”来比喻官员清正廉洁?

“两袖清风”本意是指两个袖子里除了清风外什么都没有。引申为为官清廉,克己奉公。这个典故与明朝著名廉吏于谦有关。他有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07 为什么把说话打岔叫“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句话出自何处?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我们常说的“王顾左右而言他”便出自这本书...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09 商汤教人“网开三面”,可现在怎么变成“网开一面”了呢?

“网开一面”比喻对人采取宽大处理的态度。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插翅难飞,体上天好生之德,网开一面,谕令尔等速速投降,免遭杀戮。”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0 为什么把看得很清楚叫“明察秋毫”,“秋毫”是什么东西?

“明察秋毫”常用来形容看得很清楚,能深刻洞悉事理。毫者,毛也。中国古代书写用的毛笔,视所使用动物毛皮不同,有“狼毫”、“羊毫”等之分。秋毫,指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明...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1 为什么把只差一个条件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但尚差一个条件才能完成整件事情。语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