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0-30 00:00:00 评分

3955 什么是“逐鹿中原”,为何把争夺政权叫“逐鹿”?

“逐鹿中原”常用来比喻争夺天下。鹿,指狩猎的对象;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一带,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泛指中国。在中原大地展开狩猎,争夺猎物,引申为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楚汉之争时期,韩信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就夺去他的兵权,将其软禁起来。吕后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听后,立即下令捉拿蒯通。没想到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时,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我那时候只知道韩信,并不了解陛下,况且想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想把他们都杀光吗?”刘邦听后,无言以对,就放了蒯通。


那为什么把秦朝的的统治土崩瓦解喻为“秦失其鹿”,而不是别的其他什么动物呢?


这可能与当时的狩猎活动有关。中国古代王公贵族打猎,鹿是最常见的捕杀对象,象征着一定的利益得失。后用来代表政权或国家,逐鹿也就成了争夺天下。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3 “目不识丁”出自何处,这个词是说连最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吗?

“目不识丁”,比喻文盲或文化程度很低。典故出于《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唐朝的张弘靖曾长期担任幽州节度使。此人刚愎自用,手下官...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4 话语是不能吃的,“食言”这个词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食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吃了话语。显然话语是不能吃的,那为什么我们经常用“食言”这个词语呢?与之类似的表达还如“吞进肚子里的话吐出来”。话真能吞吗,又怎么吐出来? 其实这些...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6 鹿死谁手是什么意思?

“鹿死谁手”原意为不知政权会落到谁的手里,这里的“鹿”比喻政权。现在这句话也指竞争或比赛不知道谁会最终取得胜利。 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7 为什么把榜样人物称为“楷模”呢?

“楷模”就是榜样。我们一般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楷模”。这个词由来已久,如《后汉书·卢植传》:“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8 模范在古代指什么?

模范现多指值得仿效的人物或事迹,但在古代“模”和“范”均是铸造青铜器的主要工具。今天我们看到的司母戊鼎高大精美,反映出青铜器铸造的很高水平,但铸造过程却极为复杂,需要大量的...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