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0-30 00:00:00 评分

3953 “目不识丁”出自何处,这个词是说连最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吗?

“目不识丁”,比喻文盲或文化程度很低。典故出于《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唐朝的张弘靖曾长期担任幽州节度使。此人刚愎自用,手下官员更是飞扬跋扈、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他有两个亲信,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这两个人每晚都吃喝到深夜,还要大队士兵护送他们回府。一路上灯笼火把,鼓响锣鸣,全城鸡犬不宁。他俩还经常打骂百姓、士兵作乐。一次酒醉后,两人无故谩骂兵士道:“如今天下太平,你们这些当兵的会拉两石的弓有什么用,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


众兵士闻听此语,无不愤慨,不满情绪开始迅速蔓延。后来,张弘靖贪污朝廷犒赏将士钱款的事情被揭露出来,于是群情激愤。怒不可遏的兵士逮捕了张弘靖,并把他关押起来。恶贯满盈的韦雍和张宗厚则成了刀下鬼。


后来,人们就用“目不识丁”来比喻人大字不识,文盲。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巴金《家》:“如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弟,你难道也不反抗?”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1 何谓“下榻”,这个词有什么说道?有没有“上榻”一说呢?

“榻”在古代是床的一种,矮而狭长,可以自由移动或悬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的说法。所谓“下榻”本义是指放下榻准备睡觉。王勃《滕王阁序》赞美洪州人才辈...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2 表示马背上的古代词语“马上”,是怎么演变成表示“立刻”的现代词语的呢?

马上有“立刻”的意思。那么,为什么“马上”可以表达“立刻”的意思,这个词在古代还有别的意义吗? “马上”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骑在马上。中国古代打仗的将军多骑马,在马上进行比武...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4 话语是不能吃的,“食言”这个词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食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吃了话语。显然话语是不能吃的,那为什么我们经常用“食言”这个词语呢?与之类似的表达还如“吞进肚子里的话吐出来”。话真能吞吗,又怎么吐出来? 其实这些...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5 什么是“逐鹿中原”,为何把争夺政权叫“逐鹿”?

“逐鹿中原”常用来比喻争夺天下。鹿,指狩猎的对象;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一带,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泛指中国。在中原大地展开狩猎,争夺猎物,引申为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出自《史...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3956 鹿死谁手是什么意思?

“鹿死谁手”原意为不知政权会落到谁的手里,这里的“鹿”比喻政权。现在这句话也指竞争或比赛不知道谁会最终取得胜利。 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