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8 00:00:00 评分

4516 粽子为什么要捆起来,这种食品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粽子是一种传统色彩很浓的食品。早在1600多年前的《风土记》中,就有关于粽子的记载。当时,人们称这种食品为“角黍”。《本草纲目》解释说:“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粽。”除了这种粽子之外,江南还有一种将米装入竹筒中的粽子,名为“筒粽”。


关于粽子的由来,民间的说法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的,便是为了祭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刚直不阿。曾经进谏楚王,联合齐国共同抵抗强秦。楚王非但没有采纳屈原的建议,还听信奸佞谗言将他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败楚国。身在异乡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心痛不已,便跳汨罗江殉国。屈原投江之时,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于是,民间便形成了五月初五,向江中投撒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


至于粽子为什么要捆起来,《续齐谐记》曾记载说:“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意思是说,人们用棕榈叶包粽子,并用五彩绳将粽子捆上,是因为屈原带话给汨罗江一带的人们,他们投入江中的粽米,经常被江中蛟龙截获。原本祭奠屈原的供品居然成了蛟龙的美餐。所以,他告诉人们,蛟龙最惧怕的就是棕榈叶和五彩绳,只要将米包在棕榈叶中,并用五彩线捆起来,蛟龙就不敢再碰粽子了。之后,粽子便形成了如今的摸样。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4 古人讲究“冠冕堂皇”,“冠”与“冕”有何区别,它们与帽子比,哪个出现得早?

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要行冠礼,从这个时候起,男子开始戴一种叫“冠”的头饰。“冠”也是贵族成年男子的必备饰品。一般情况下,小孩、平民、罪犯、异族是不能够戴冠的。所以,“冠”被...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5 旧时民间,父母总会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这是为什么?

旧时民间,父母有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的习俗。活灵活现的虎头鞋、狗头帽做工精细,刺绣美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制品。那么,人们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 ...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7 《西厢记》里的“厢”指什么,古人住的舍、斋、寝、楼、阁有何区别?

古代建筑中,厢、舍、斋、楼、阁之类多不胜举。《西厢记》中,与莺莺幽会的张生,便是借住在普救寺的西厢之中。厢,古汉语中又写作“箱”。《说文解字》中说:“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8 房屋“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有道理吗,古人房前屋后栽树还有什么讲究?

民间谚语:“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意思是说,房前不栽桑树,屋后不植柳树,院中更不种杨树。不种杨树,是因为杨树又名“呱嗒手”、“鬼拍手”。那么,“前不栽桑,后...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9 唐代流行的打马球起于何时,这种游戏具体怎么玩,现在为何失传了?

打马球又叫“击鞠”、“击球”,是唐代很流行的一种马上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汉代时,便已经出现。曹植曾经作诗云:“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说明汉代的人,已经玩得一手好球了。据...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