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0-30 00:00:00 评分

4016 我们把技艺不精称为“三脚猫”,这个说法起于何时?

“三脚猫”常用来比喻略知皮毛、学艺不精的人。关于这个词语的来历,历来说法颇多。最早见于宋代《白宝总珍集合》:“物不中谓之三脚猫。”意思是不中用的东西叫“三脚猫”,引申为学艺不精,粗通皮毛的人。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意思是学艺不精之人(三脚猫,之前已有此义)却被当成像渭水河畔姜子牙那样的人才。非熊,同飞熊,姜尚的号。


民间传说这个词语来自江浙一带的方言。清代光绪年间,有位老艄公身强体壮。每次船泊于上海滩南码头后,就在码头前面的空地上习武卖艺。他精通十八般兵器,双手可以举起船上两只各重30公斤的三脚铁锚,并且舞弄如飞。老艄公一时名噪上海滩,很多练武爱好者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老艄公都很高兴的收下他们。后来艄公离去,但他的许多徒弟仍在码头空地舞弄三脚铁锚,但没有一个能达到当年老艄公那样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和“猫”又谐音,时间长了,“三脚锚”就被讹传为“三脚猫”了。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4 “登堂入室”到底是指水平高还是指水平低,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

“登堂入室”常指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或指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词语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古人很早就有“家...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5 古书中“二桃杀三士”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这是谁的计谋?

二桃杀三士,现常用来比喻借刀杀人。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让他们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事见春秋时齐国晏婴《晏子春秋·谏下二》。 公孙接、田开疆和...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7 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说法的出处在哪里?

在淮河以南,便是我们常说的“江南”之地。江南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历史上有楚、吴、越等先后在此立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赞美江南美景的诗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把苏杭...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8 “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说的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的故事?

“一鸣惊人”,一声鸣叫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比喻平时不起眼或无作为,突然取得很大的成绩。关于这个成语有两个来源:一说来自楚庄王,一说来自齐威王。故事情节颇为相似,分别记载在不...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0-30 评分

4019 何谓“雷池”,人们为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

雷池,古地名,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池水源自大雷水,东入长江。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雷池的称呼。《太平御览》(六十五卷)引《孝子传》:“孟宗为雷池监,作一器以遗母,母不纳。”“...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