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南愤青
我对应届生的建议是不要去银行,还是要去那些未知的领域,边缘化的领域,只有这种领域,你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一切都是未知的领域,你和那些比你年纪大的人,其实起跑线是一样的,这样你才有机会去超越别人,只有未知的领域,年轻人的激情,斗志,积极,乐观,无所畏惧,才能派上用场,金融行业这个东西,存在了几百年了,规矩很多,条框很多,论资排辈也很明显,这种行业对于年轻人,都不是特别好的选择,这种行业本质都是消灭智商的行业,你只能做规矩内事情,能力越来越差,做的东西,越来越不用脑子,最终智商就被消灭了。个人不是特别建议有的选择的年轻人去这种行业。
我在银行的时候,有个极为深刻的感觉,就是银行对市场的极度不敏感。说句不客气的话,银行就是头恐龙,尾巴被人给拿住了,要传导到脑袋去,估计得一年半载才行,要让它对市场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其实是难度很大的,这个跟银行长期被压制在极端保守主义的立场上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实全球范围内的银行都存在这个问题,越是到了高层,对市场一线的反应越慢。而具备创造价值能力的人,往往在底层。在其他一些行里,这个情况很明显,媒体里创造价值的人,往往都是一线记者,而恰恰工资较高的都是脱离一线的编委,他们不直接创造价值,收入却高于记者。也因为他们脱离一线,导致对新闻的不敏感,从而降低了媒体的新闻敏感度。
银行业也是如此。往往最有意愿做事情、对市场最敏感的都是一线的业务员,但是压制他们创新意识的往往就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创新的活力就是这样被拍死在层级制管理上的。层级制管理的后果,就是活生生把一个想做事情的人变成一个不想做事情的人,当然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业务员成熟了。
我刚工作在一个基层储蓄所押钞,我每次看到很多流程可以改进,让各种风险降到更低的时候,跟我们主管说,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我们主管直接就拍过来说,我们银行每一个流程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验证后总结出来的,都有内在的道理在,你小年轻就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开始的时候,我想想也对,后来总觉得有问题,又跟我们主管去说,我们主管说,你想那么多干什么,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拿那么点工资,想那么多干什么?!
我离开银行很多年后,曾经开玩笑说,银行模式就是大量的八零后在想事情,然后跟七零后商量,最后按照五零后的战略、六零后做的决策来执行。等一个流程走下来,事情也就别做了,因为市场可能早就变了。想来的确也就是那么回事去。
为什么会如此?我们来看层级制度所带来的两大弊端。
第一个弊端,前面说过了,层级制的社会必然是非能力认定的。这里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层级制的晋升通道很多时候是偶然因素导致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走到最上面去。例如你可能长得帅,所以更能得到领导喜欢,也例如竞聘的时候,你的对手生病了,出绯闻了,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本身不太能干的人因为偶然因素上去。原因之二,即使是正常的晋升模式,很多都建立在资历基础上,从而导致能力错配的问题。例如很多行长都是从办公室主任晋升而来,而适合做办公室主任的人,是不是一定能做好行长呢?事实上,不同岗位对能力要求非常不同。最终,这两个原因导致走上领导岗位的人未必都是具备能力的人。
第二个弊端,是在层级制的社会里,当人到达一定层级后,往往都是去能力化的。为什么呢?因为达到一定层级的人,一般都很难走下这样的层级。缺乏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能上不能下,最终使得那些晋升无望的领导,往往就干脆拉到了做,而你也对他无可奈何,为什么?层级放在哪里,没有淘汰机制,使得一定层级上的人普遍丧失能力。
我前段时间抨击所谓经济学家,他们的成长路径一般为:少年时勤奋好学,的确都是人中龙凤;后来写出不少真知灼见,成功上位;再后来往往无心研究,开始每天走穴、到处演讲,当然也有部分成为利益代言人,拿着极为优厚的俸禄,谁还愿意潜心做研究?而且,因为层级制的存在,哪怕他们讲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甚至严重脱离实际,都不会改变他们是专家的事实。层级制就是这样,只要你鲤鱼跳龙门成功了,你就是龙了,永远不会变回鱼,也就足够你骗吃骗喝了。这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大量不创造价值的人占据了宝贵的社会资源,严重地挤占了社会财富,最终受损的必然是那些创造价值的人。
另外一个隐藏的问题是,那些进入更高层级的人,往往对低层级的人有明显的优越感,逐级管理的制度最终促使下一层级的人慢慢奴性化。说好听点是让人成熟,说难听点就是让你成为符合他想法的人,严重压抑了创新的可能性。银行体系里这种现象是很突出的,大量饱含激情的员工,在工作三五年后,一般就是两个结果:一个是被抹去棱角,随波逐流,拼命上位;另外一个就是继续保持性格,如果遇到合适的领导或许能上位,而大部分就基本被抛离这个体系。
不建议应届生进银行
作者:江南愤青
我对应届生的建议是不要去银行,还是要去那些未知的领域,边缘化的领域,只有这种领域,你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一切都是未知的领域,你和那些比你年纪大的人,其实起跑线是一样的,这样你才有机会去超越别人,只有未知的领域,年轻人的激情,斗志,积极,乐观,无所畏惧,才能派上用场,金融行业这个东西,存在了几百年了,规矩很多,条框很多,论资排辈也很明显,这种行业对于年轻人,都不是特别好的选择,这种行业本质都是消灭智商的行业,你只能做规矩内事情,能力越来越差,做的东西,越来越不用脑子,最终智商就被消灭了。个人不是特别建议有的选择的年轻人去这种行业。
我在银行的时候,有个极为深刻的感觉,就是银行对市场的极度不敏感。说句不客气的话,银行就是头恐龙,尾巴被人给拿住了,要传导到脑袋去,估计得一年半载才行,要让它对市场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其实是难度很大的,这个跟银行长期被压制在极端保守主义的立场上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实全球范围内的银行都存在这个问题,越是到了高层,对市场一线的反应越慢。而具备创造价值能力的人,往往在底层。在其他一些行里,这个情况很明显,媒体里创造价值的人,往往都是一线记者,而恰恰工资较高的都是脱离一线的编委,他们不直接创造价值,收入却高于记者。也因为他们脱离一线,导致对新闻的不敏感,从而降低了媒体的新闻敏感度。
银行业也是如此。往往最有意愿做事情、对市场最敏感的都是一线的业务员,但是压制他们创新意识的往往就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创新的活力就是这样被拍死在层级制管理上的。层级制管理的后果,就是活生生把一个想做事情的人变成一个不想做事情的人,当然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业务员成熟了。
我刚工作在一个基层储蓄所押钞,我每次看到很多流程可以改进,让各种风险降到更低的时候,跟我们主管说,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我们主管直接就拍过来说,我们银行每一个流程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验证后总结出来的,都有内在的道理在,你小年轻就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开始的时候,我想想也对,后来总觉得有问题,又跟我们主管去说,我们主管说,你想那么多干什么,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拿那么点工资,想那么多干什么?!
我离开银行很多年后,曾经开玩笑说,银行模式就是大量的八零后在想事情,然后跟七零后商量,最后按照五零后的战略、六零后做的决策来执行。等一个流程走下来,事情也就别做了,因为市场可能早就变了。想来的确也就是那么回事去。
为什么会如此?我们来看层级制度所带来的两大弊端。
第一个弊端,前面说过了,层级制的社会必然是非能力认定的。这里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层级制的晋升通道很多时候是偶然因素导致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走到最上面去。例如你可能长得帅,所以更能得到领导喜欢,也例如竞聘的时候,你的对手生病了,出绯闻了,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本身不太能干的人因为偶然因素上去。原因之二,即使是正常的晋升模式,很多都建立在资历基础上,从而导致能力错配的问题。例如很多行长都是从办公室主任晋升而来,而适合做办公室主任的人,是不是一定能做好行长呢?事实上,不同岗位对能力要求非常不同。最终,这两个原因导致走上领导岗位的人未必都是具备能力的人。
第二个弊端,是在层级制的社会里,当人到达一定层级后,往往都是去能力化的。为什么呢?因为达到一定层级的人,一般都很难走下这样的层级。缺乏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能上不能下,最终使得那些晋升无望的领导,往往就干脆拉到了做,而你也对他无可奈何,为什么?层级放在哪里,没有淘汰机制,使得一定层级上的人普遍丧失能力。
我前段时间抨击所谓经济学家,他们的成长路径一般为:少年时勤奋好学,的确都是人中龙凤;后来写出不少真知灼见,成功上位;再后来往往无心研究,开始每天走穴、到处演讲,当然也有部分成为利益代言人,拿着极为优厚的俸禄,谁还愿意潜心做研究?而且,因为层级制的存在,哪怕他们讲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甚至严重脱离实际,都不会改变他们是专家的事实。层级制就是这样,只要你鲤鱼跳龙门成功了,你就是龙了,永远不会变回鱼,也就足够你骗吃骗喝了。这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大量不创造价值的人占据了宝贵的社会资源,严重地挤占了社会财富,最终受损的必然是那些创造价值的人。
另外一个隐藏的问题是,那些进入更高层级的人,往往对低层级的人有明显的优越感,逐级管理的制度最终促使下一层级的人慢慢奴性化。说好听点是让人成熟,说难听点就是让你成为符合他想法的人,严重压抑了创新的可能性。银行体系里这种现象是很突出的,大量饱含激情的员工,在工作三五年后,一般就是两个结果:一个是被抹去棱角,随波逐流,拼命上位;另外一个就是继续保持性格,如果遇到合适的领导或许能上位,而大部分就基本被抛离这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