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8 00:00:00 评分

4513 现代人所说的“衣裳”与古代词义一样吗,古人都有哪些主要衣服?

《现代汉语词典》中,“衣裳”解释为上衣,常用在口语中。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说的衣裳,仅仅指的是上面穿的衣服,不包括下面的裤子。在古代,“衣裳”也是这种含义吗?


在古语里,“衣”通常指的是上衣。《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绿兮衣衣,绿衣黄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上衣除了衣领、衣袖、衣襟、后身之外,还配有腰带。按照衣服的长短款式不同,上衣又分为深衣、袍、裘、衫、襦、袄、半臂等。


深衣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接的衣服。因其前后衣襟深长而得名。据说,这是士以上的人常穿的衣服。所谓的袍,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衣差不多,袍一般都比较长,经常被人们称为“长袍”。在古代,帝王、官员多穿长袍,因而有词曰“黄袍”、“官袍”。在汉魏时期,出现了一种与袍相对的衫。它以利落的剪裁,宽松的袖口为特点,成为当时较常见的一种服饰。与前几种服饰的深长不同,东汉后期,又出现了一种短上衣,人们称这种妇女常穿的短上衣为“襦”。魏晋时期出现的“袄”是一种有衬里的夹衫,春秋时节,可以穿单衫。天冷时,续上棉花便可以做御寒的棉袄。


与“衣”相对,“裳”在古代指的是下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裤子之类。但是在古代,人们所穿的下衣,又分为裙、裤等。据史书记载,古代无论男女,都穿一种名为“裳”的下衣。《说文》中解释说:“裳,通常。下(裙)也。”可见,这种裳说的就是裙子。在战国以前,人们是没有裤子穿的。《释名》中记载,当时人们穿的是一种有两条裤筒的“绔”,这种绔和现在的裤子已经有几分相似了,只不过绔没有前后裆。


除了这些分类之外,古人还有头衣、上衣、下衣和足衣之说。这些分类不仅仅包含上衣和下衣,其中还包括“冠”、“帻”、“屐”、“履”之类。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1 “满汉全席”是什么菜,人们为什么把它列为最奢华的菜肴?

所谓的“满汉全席”指的是融合了满族和汉族菜色之精华的大餐。它堪称是最奢华的盛宴。全部菜品加起来,有108种之多。乾隆年间李斗所著的《扬州书舫录》中就收录了一份较详细的满汉全...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2 “叫化鸡”真的是叫化子们的杰作吗,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相传,清朝的时候,在江苏常熟的虞山一带,经常有叫化子上街乞讨。有一天,一个叫化子从一户富贵人家讨来一只活鸡。饿了好几天的他不想和伙伴分享美味,便带着鸡到了一座破庙。 除了手...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4 古人讲究“冠冕堂皇”,“冠”与“冕”有何区别,它们与帽子比,哪个出现得早?

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要行冠礼,从这个时候起,男子开始戴一种叫“冠”的头饰。“冠”也是贵族成年男子的必备饰品。一般情况下,小孩、平民、罪犯、异族是不能够戴冠的。所以,“冠”被...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5 旧时民间,父母总会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这是为什么?

旧时民间,父母有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的习俗。活灵活现的虎头鞋、狗头帽做工精细,刺绣美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制品。那么,人们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 ...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516 粽子为什么要捆起来,这种食品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粽子是一种传统色彩很浓的食品。早在1600多年前的《风土记》中,就有关于粽子的记载。当时,人们称这种食品为“角黍”。《本草纲目》解释说:“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