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北京 2023-11-08 00:00:00 评分

4494 从古至今,人们的饮食都是三餐制吗,“一日三餐”的说法从何而来?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现如今,人们的饮食大都是一日三餐制,那么,古人也是实行这样的饮食制度吗?


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通常吃两顿饭。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经常食不果腹,所以,即使是一天两顿饭,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这还要根据家庭,以及人们的地位而定。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9点到11点左右吃第一顿饭,这顿饭被称为“朝食”或“饔”;下午4点左右,人们进行一天中的第二餐,这顿饭被人们称为“飨”或“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也就是说,一天吃两顿饭,以朝食为开端,飨食结束。吃过了飨食,也就意味着一天结束了。


其实,人们实行一天吃两顿饭的餐制,除了粮食有限这个原因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据《论语》记载,如果人们私自开了小灶,没有在饭点吃饭,便是违反礼仪规范的行为。如此看来,一日两餐准时准点吃,还是礼仪规范的内容。按照相关规定,如果人一天之内能吃上第三顿饭,多是获得某种特殊奖励。《史记》就曾记载刘邦学项羽三餐犒赏士兵,最终攻夺关的史实。


有人说,一日三餐的饮食制度,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意思说,只有一天吃三顿饭,才能保证人体基本需要,到了晚上,肚子还是饱饱的样子。事实是否如此,并没有其他资料佐证。但是,一日三餐的制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汉代以后,人们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餐制。


一日三餐的饮食,不仅符合养生学原理,还是人们工作生活最佳的饮食安排。一般来说,早餐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所以早饭要吃好;中饭是人身体的加油站,因而要吃饱;晚饭之后人们活动减少,即将进入睡眠状态,所以要吃少。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92 “四大徽班”具体指哪四个戏剧班子,它们为什么到北京?

中国的国粹京剧,是在融合了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形成的。北京算是京剧的摇篮,而“四大徽班”进京可以说是京剧发展的里程碑。 “四大徽班”指的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最...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93 什么是“跌份儿”,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与戏剧有关吗?

北京人管丢面子、失身份叫“跌份儿”,有的时候也说成“丢份儿”。显然,“份儿”这个词有身份、面子、份子的意思。那么,像“跌份儿”这样的词是从何而来呢? 在旧时代的戏曲行业和其...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95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吗,这种食物跟“头”有什么关系?

《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仅用兵如神,还是个厨房能手。据说,馒头这种食物,就是诸葛亮发明的。 相传,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当时,蜀国一片祥和景...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96 北方出行有“出门饺子回家面”之说,这是为什么呢?

在北方,外出的人,临行之前都要吃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回家之后,家人会将一大碗面条放在归人面前。这便是俗话说的“出门饺子回家面”,可人们为何这么做呢? 在北方人眼里,饺子算是传...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8 评分

4497 天津“狗不理”包子因何得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名气?

俗话说:“不吃狗不理包子,白来一趟天津。”狗不理包子是天津最有名的小吃,吃过的人都忘不了那薄皮大馅,肥而不腻,满嘴流油的感觉。既然这包子这么好吃,为什么狗却不愿意答理呢? ...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