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6 00:00:00 评分

4357 人们常说“忠孝如何两全”,为什么?

“忠”,指的是报效于国家,尽忠于君主;“孝”,指的是能够很好地实现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忠孝两全,被视为一种人生理想,元代高明的《琵琶记·高堂称寿》中说:“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可是忠与孝时常会发生矛盾,以致有“忠孝不并”,“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忠”与“孝”是人所应当具有的两种最为基本的品德,而且二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孝于父母和忠于国家两者具有一致的思想内涵,孝是忠的基础,忠则是孝的延伸,那么又为什么常常说“忠孝难两全”呢?当然,这并不是说忠和孝这两种品德难以同时存在,而是说尽忠和尽孝这两件事难以同时做好,照顾周全。因为人无分身之术,在一定的生命过程中,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用于报效国家,则相应地用来照顾父母的就会有所减少,而用于孝敬父母,则用来尽忠于国家的就会受到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角色冲突。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如果一个人为国捐躯,就再也不能对父母尽孝了,可是在关键的时刻,如果考虑到还要尽孝于父母而怜惜自己的生命,则必然失之于对国家的忠诚。对于如何做到忠孝两全,只能是辩证地来看,从积极的一面来讲,忠于国家和孝于父母两者之间实质上是统一的,所以有“尽忠于国”是“至孝于家”的说法,不宜将两者完全地对立;而从消极的一面来讲,忠与孝之难以两全,又是一种不能够消除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人们只能是选择在具体的事务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当然,主流的价值观仍是倡导个人当以大局为重,在特别的时刻,宁舍孝而毋失于忠。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55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是谁提出来的,具体包含怎样的内容?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这是孔子所讲的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之一,也可说是孔子的义利观,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所明白的是义,而小人懂得的则是...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56 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子汉大丈夫”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是一个意思吗?

“大丈夫”是用于表达杰出人物所具有的不凡之品质的一个概念。关于何谓大丈夫,孟子有过一段著名的阐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5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它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所提出的主张,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召集各地贤良求问治理天下的策略,董仲舒在进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59 “大一统”最早见于什么时候,它的内涵是什么?

“大一统”,也就是尊崇一统的观念。孔子在作《春秋》的时候,开篇说:“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意思是讲,鲁隐公元年的春天,就是周王的正月。《公羊传》解释说:“何言乎‘王正月’...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60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种怎样的哲学思想?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如同烹制美味的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崇尚的治国方法。据说上古时期的贤君汤曾向伊尹询问治国的主张,伊尹用这样的比喻来说...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