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蛙-发现好工作
北京 2023-11-06 00:00:00 评分

4332 “天人感应”是谁提出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命题?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这其中蕴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看来,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时,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而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信任。“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到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其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与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即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就会发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灾异的事件。汉武帝有感于历史兴替、福祚无永,因问策于天下贤良,以求讨“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是一种博大渊然的具有终极性的道理和谋略,而不是仅可施于一时一事的权益之计。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的首篇中,董仲舒集中论述了天人关系,说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指出天子如有过失,将遭受上天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天谴”。“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但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积极的作用。封建王朝,帝王一人独尊,但是在“君权神授”的观念控驭下,皇帝也不可恣意妄为而违背天的意志来行事,这对皇帝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历史上曾有过的皇帝下达“罪己诏”的事件以及免租减赋等益民之举,往往就与“天谴”的发生有关,这在古代史书中会找出很多相关的事例。流传至今,“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理念中。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公考常识5000题
1.0
关注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是考公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常识分数不高,但是范围极广,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复习效率极低。 本模块整理了最可能考到的常识问题,每个问题短小简练,适宜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建立初步的印象,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准备常识部分。
相关工作感受
热门工作感受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30 人们常说的“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天命”,简单地解释,就是所谓天的意志,朱熹曾这样阐述:“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意思是说,天命就是施加于世间万物的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的天命观认为,天的意...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31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命题。天人关系,是哲人所必然要面对、要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关键在于对“天”的理解。在原始社会人的智慧尚未开化的阶段,华夏先...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3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哪里,包含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君子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此相应,在《坤卦》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经》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句话,清华大学引为校训...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34 “心外无物”说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着客观物质的存在吗,如果不是,那它说的是什么?

“心外无物”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念。宋代心学的创始者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和“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重要命题,这种观念最早可追溯至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
北京 2023-11-06 评分

4335  在中国古代,“诚”为什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诚,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不贰与不妄,则是诚的基本含义。《礼记·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所谓“不贰”,即始终如一,亦即是诚,“生... 全文
公考常识5000题
赞同·0
再接再厉·0